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1/03
开课时间2024/07/25 - 2025/01/14
课程周期25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础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课程内容总体上划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宏观决策模块:主要介绍耕作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发展规律、主要成就;耕作制度的含义、基本功能以及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目标;农业生态转型背景下的耕作学实践与展望。第二模块为种植制度模块:主要介绍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和持续发展的作物布局、复种与休耕、间混套作、轮作与连作的理论与技术。第三模块为养护制度模块:主要介绍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养地制度和护地制度,包括土壤耕作、农田培肥和农田防护等技术。耕作学不仅包括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农业生产的布局和规划,同时还从技术角度研究农田作物的综合生产管理。

      课程的目标是让受众者在农作系统的高度上综合应用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研究合理的种植结构与配置以及高产优质、生态安全与可持续生产的基本原理技术体系,明确农作系统可持续发展三大效益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等基本原理,掌握作物结构与配置、多熟种植、休耕、轮作连作及养地等实用技术,培养受众者综合运用农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转型,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目标服务。同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课程大纲
第一章 绪论
1.1 耕作学概述
1.2 耕作制度概述1
1.3 耕作制度概述2
第二章 作物布局
2.1 作物布局的含义
2.2 作物布局的原则
2.3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2.4 光照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5 温度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6 水分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7 土壤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8 地貌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9 作物布局的设计
2.10 案例:选择南瓜品种 找到精准定位
第三章 种植熟制
3.1 复种的相关概念
3.2 复种的作用与效益原理
3.3 复种的条件
3.4 复种的技术
3.5 休耕的内涵与意义
3.6 轮作休耕的实践
第四章 间混套作
4.1 间混套作的相关概念
4.2 间混套作的意义与发展
4.3 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1
4.4 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2
4.5 间混套作的技术
4.6 间混套作的主要类型
第五章 连作与轮作
5.1 连作轮作相关概念
5.2 作物的连作响应1
5.3 作物的连作响应2
5.4 连作障碍的成因与危害
5.5 连作的应用与连作障碍的消减技术1
5.6 连作的应用与连作障碍的消减技术2
5.7 轮作的作用
5.8 轮作的类型
5.9 作物的茬口特性及其评价
5.10 作物的茬口特性在轮作中的应用
第六章 土壤耕作
6.1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则
6.2 土壤耕作措施——初级耕作措施
6.3 土壤耕作措施——次级耕作措施
6.4 保护性耕作
6.5 案例-菌草生绿又生金
第七章 耕地培肥与保护
7.1 耕地培肥
7.2 农田灌溉
7.3 农田保护
第八章 专题与拓展
8.1 国内外甘蔗布局及糖业发展概况(上)
8.2 国内外甘蔗布局及糖业发展概况(下)
8.3 主要麻类作物布局
8.4 农业生态转型背景下中国耕作制度的思考
8.5 拓展《精密耕耘》
寄语